OSI参考模型
1.物理层:在煤介传输比特流;提供机械的和电气的规约
2.数据链路层:将分组数据封装成帧;在数据链路上实现数据的点到点、或点到多点方式的直接通信;差错检测
3.网络层:定义逻辑地址;实现数据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转发
4.传输层:建立、维护和取消一次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过程,控制传输节奏的快慢,调整数据的排序等
5.会话层:在通信双方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6.表示层: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以确保一个系统生成的应用层数据能够被另外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识别和理解
7.应用层:对应用程序提供接口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常见协议
应用层:FTP(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实现交互式文件传输功能
SMTP(电子邮件传输的协议)主要用于传输系统之间的邮件信息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实现WWW服务
SNMP(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管理与监视网络设备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用于实现远程登录功能
DNS(域名系统协议)用于实现网络设备名字到IP地址映射的网络服务
传输层:UDP(UDP协议)UDP 不提供复杂的控制机制,利用 IP 提供面向「无连接」的通信服务
TCP(TCP协议)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MSS:是传输层每次能够传输的最⼤TCP 数据包
MTU :是网络层能够传输的最⼤ IP 数据包
ACK:该位为 1时,「确认应答」的字段变为有效,TCP 规定除了最初建立连接时的 SYN 包之外该位必须设置为 1
RST:该位为 1 时,表示 TCP 连接中出现异常必须强制断开连接
SYC:该位为 1 时,表示希望建立连,并在其「序列号」的字段进行序列号初始值的设定
FIN:该位为 1 时,表示今后不会再有数据发送,希望断开连接。当通信结束希望断开连接时,通信双方的主机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换 FIN 位置为1的 TCP段
TCP和 UDP区别 1 连接 : TCP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传输数据前先要建立连接 UDP 是不需要连接,即刻传输数据 2. 服务对象: TCP 是一对一的两点服务,即一条连接只有两个端点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3. 可靠性: TCP 是可靠交付数据的,数据可以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需到达 UDP 是尽最大努力交付,不保证可靠交付数据 4. 拥塞控制、流量控制: TCP 有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UDP 则没有,即使网络非常拥堵了,也不会影响 UDP 的发送速率 TCP三次握手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所以使用 TCP前必须先建立连接,而建立连接是通过三次握手而进行 第一次:PC1向PC2发送建立链接请求SYN1 第二次:PC2收到请求ACK1,并且向PC1发送建立链接请求SYN1 第三次:PC1收到ACK1,成功建立连接 TCP四次挥手 TCP的关闭-四次挥手 PC1发送请求断开后处于半关闭状态 第一次:PC1向PC2发送断开链接请求SYN1 第二次:PC2收到请求ACK1 第三次:PC2向PC1发送断开链接请求SYN1 第四次:PC1收到链接断开 传输层负责建立主机之间进程与进程之间的连接,而网络层则负责数据从一台主机到另外一台主机之间的传递。 网络层的PDU被称为Packet(包) 数据链路层位于网络层和物理层之间,可以向网络层的IP、IPv6等协议提供服务。数据链路层的PDU被称为Frame(帧)。 以太网(Ethernet)是最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